立秋的手抄报内容

时间:2025-06-13 作者:婉约派

相关推荐

2025立秋的手抄报内容(系列5篇)。

立秋的手抄报内容 篇1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但他仍然爱自我的国家。最终投江自尽。之后人们为纪念屈原,便有今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我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最重要的棕子。最终,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其余的贡品便能够自我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游行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一样凡响!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完美祝愿。

闽南的端午总是那么别具特色,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立秋的手抄报内容 篇2

吴川是一个泥塑多的地方。

梅菉泥塑起源于瓦窑村。瓦窑村始于唐朝(公元618年),开基祖姓廖,从佛山石湾迁徙而来,佛山石湾精湛的陶瓷工艺从此也传入吴川。唐朝中期,有一年元宵,有个陶工随手用陶泥捏起一座小型泥塑玩,想不到竟吸引了不少观众,后来别的陶工也来凑热闹。这就无形中成了元宵泥塑展览。从此,泥塑这一民间艺术断断续续经历了唐、宋、元三个朝代。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皇帝派遣官吏四出挑选美女进宫寻欢作乐,民间百姓对此无不怨声载道。于是,梅菉头村的群众便乘闹元宵之机,特地造了一套丑化皇帝与皇后的泥塑。其特点是:人像的眼大、肚大、脚大、乳大、耳大。果然触动了官府衙门,竟派遣大批衙差,声言要抄斩全村百姓。后来,炮制这套泥塑的为首者便出灭辨解道:“皇上眼大看得准,肚大有福份,脚大乾坤,乳大养子民,耳大听民音,这为何不妥?”这帮趋炎附势的官兵听了无言可答,只好罢休。此后,当地群众对“造泥塑”、“看泥塑”、“评泥塑”的兴趣更浓,热情更高。这便成了当地居民闹元宵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岁月的流逝,“泥塑”作品的题材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原先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盘古开天辟地”、“女祸炼石补天”,“嫦娥奔月”、“哪咤闹海”、“八仙过海”或取材于历史戏曲的.“三顾茅庐”、“七郎打擂”、“平贵别窑”等,进而发展到取材于现实生活的“金杯献给祖国”、“军威震敌胆”、“向四化进军”等多样化题材。

若从“泥塑”制作工艺来看,逐步也不断有新的发展。过去,老是用稻草竹篾绑“树杆”作“泥塑”支架,如今已被“铁线扎钢筋”所取代了。有的群众还别出心裁地搞“活泥塑”,只要来人轻轻按一下机关,小舞台上的“书生”就可吹箫弹琴,又可启步运行;“公主”既可眉来眼去,又可翩翩起舞;何去何从也跟着拧起罗伞,确是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的“胖娃娃”塑像还神气活现地当着观众的面“嘶嘶嘶”地拉起“小便”来。原来,这些巧夺天工的“泥塑”已被制作者搞成“电动化”了。

立秋的手抄报内容 篇3

每人都会有要感谢的一双手,这双手或许帮助过你,或许打动过你;它们有的白白净净,有的布满风霜……

我要感谢妈妈的那双手。wyP772.COM

自从我开始上幼儿园时,妈妈就比以往辛劳的多,但那双手始终伴我度过春夏秋冬,每时每刻,无微不至地照顾我。衣服破了,妈妈就会变成裁缝,灵巧的手拿着针线在衣服上上下翻飞,好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家具坏了,妈妈就会变成维修工,有力的手握紧羊角锤,奋力地敲着……总之,每分每秒见到妈妈的手,心里都有一种来自亲情的温暖。

那双手在我低年级时还很修长,肤色偏白,指甲修剪得很整齐,常常会涂上油亮的指甲油,关节也常有力地提醒我坐姿。

但岁月终究不饶人呐!

在我四年级的一天放学时,妈妈久违的拉起我的手,紧紧地搀住带我过了马路。我无意低下头,一看,惊呆了。那双手再一次震撼了我,昔日的修长的手哪里能经得起岁月的侵蚀?妈妈的手不再是修长,白得雪亮的了,而是一双饱经风霜,布着许多皱纹的手了。

但尽管这样,这双手也还是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一处,浸湿了我的眼眶。我又转头看了看妈妈满脸疲惫的神情,心里酸酸的,顿时感觉长大了许多……

立秋的手抄报内容 篇4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立秋的手抄报内容 篇5

我见到的手不计其数,但妈妈的手我很难忘,永远,永远。

那是把我抚养的手。妈妈的手已经陪伴我很多年了。是她的手让我从幼小到长大的我。他曾用哪双手讲给我不会的题、给我做美味的饭、把我送到学校让我快乐的成长到大;我摔倒地上总是这双手安慰我。妈妈的手让我从幼小到大。

那是一双冰冷的手。下雨天,哪双手在校门口打着雨伞,在风雨中站着,接我回家,手已经是冰冷的手;那天,美术老师说:“下周需要树叶。”到上美术课的前一天,我才想起这件事,妈妈就连忙下楼,给我捡一片树叶,两片树叶…捡了几片树叶就跑上了楼把树叶给了我,哪双手一直在帮我。

那是一双温暖的手。有一次我在楼下玩,我没看路,不小心摔在了地上,膝盖流血,我声的哭,妈妈听见了我的哭喊着,哪双手什么事也不管就下楼,把我送到了医院。

妈妈的手让我终生难忘。

本文来源:http://www.wyp772.com/w/60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