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教学反思

时间:2024-03-21 作者:婉约派

相关推荐

职业学校教学反思通用(4篇)。

婉约派编辑为您整理了一些“职业学校教学反思”资料。所谓教师,不止传道受业解惑,更应懂得育人,评估一位老师的教学水平高低,往往离不开他/她的教案质量。精心设计的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所有的建议仅供参考最终的决定需要您自己做出!

职业学校教学反思 篇1

我校德育教研组在20xx年独立承担了一项课题,关于德育品德教育的问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许多困惑,比如: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好的行为习惯,礼节礼貌等诸多基础性问题。从近年来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的情况看,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来考察,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个人品德的要求、理论学习的理解、教育的动力、接受能力的下降都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有极大的关系。

值得职业教育工作者反思和研究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身刻苦精神不够,引起生源素质差。19,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滑坡。20xx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更为严峻,很多职业学校报名人数不及计划招生的一半。劳动力市场形势的严峻,职业中专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观念保守,到今年为止,此种状况仍未有一个明显的改进。

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方面:首先: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要求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成凤,并带有一种“补偿心态”,希望子女读大学,读好书。其次:由于“普高热”的日益升温,使中等学校的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各中等职业学校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只要有人报名,就被录取入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了上课睡觉,打闹,逃课等不良现象。

(2)部分学生学习能力或智力、记忆能力,与入学分数较高的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

(3)有部分学生虽然显得聪明伶俐,但对以课堂、书本为主的灌输知识的教育接受方式不适应或很不适应,学习效果不好。

(4)不排除部分学生有“读写困难症”。国际上有研究认为,此症并非疾病,也不是学习者智力低下或不健全,而是对常规教育的读写理解方式不能适应,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人就是读写困难症者。此类人可能需要特殊的教学方式。解决此类问题后,常常显示他们特别聪明或具有创造力。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了多年,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从时代发展总趋势来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是教育乃至社会发展的根本。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在全面素质结构中占有首要地位,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德育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那么,这么多年来,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状况如何呢?我们遇到哪些实际困难?进行了哪些切实可行的、有效地教育改革尝试呢?这里我依照我们学校的德育课题研究和学生的现状为例,分析一下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研究思路。

在宏观方面,他们有较高的爱国热情。在我校组织的在校生问卷调查中,90%的同学能经常收看、收听新闻,阅读报刊,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取得的点滴成就而欢欣鼓舞。88.%的学生能在听到国歌时,心里感到很自豪。86.5%的学生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也有52.9%的学生对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表示满意,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较高的政治参与热情,在一些重大政治问题及基本观点上的态度主流是好的。但他们认识上的矛盾和问题仍不可低估。

在人生观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总体上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我们做的调查可获知,70%的人认为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应该把真正的友谊放在第一位,另有19.3%的人认为应该把温暖和睦的集体放在第一位,两项加起来达到89.3%的比例。在回答“对你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这一问题时,39.3%的同学选择了身体健康无疾病,38.2%的同学选择了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有34%的人认为在精神生活中最看重正义与诚实。在物质生活中,最看重家庭温暖和睦的有63.4%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职专生,越来越实际,例如:在学习动机上,71.2%的学生是为了将来找一份好工作。在选择职业原则上,29.3%的学生把与自己的爱好、兴趣相符合放在首位,25.6%的学生将工资福利好放在首位,18.5%的学生将“同事之间能融洽相处”放在首位。在选择职业种类上,较多的学生选择所学专业的管理、技术型人员等工作,虽然他们在校学习的是汽修、计算机等操作性专业,但仍然希望将来工作的脑力劳动的成分大些,少动手,多动脑。这一结果既是职专生的择业观,又是其人生观在择业方面的反映。

在道德观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关心集体、遵守纪律、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认同率较高。在问卷调查中,92.1%的学生看到学校里的水龙头开得“哗哗”做响而没有人管时会立刻把它关上。95%的学生能做到在公共汽车上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88.9%的学生能做到遵守各项校纪校规,懂得自我约束。91.8%在学校集会时,即使遇到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也不会扰乱秩序,干扰他人。93.6%的同学能做到谈吐文明,待人接物注意礼貌用语。

在职业观方面,现今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显示出其特殊性。过去的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上有重视心理因素和精神因素,不太重视物质因素的特点,他们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能否与自己的能力、兴趣相符,能否实现自我价值。而当代的学生,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整个社会环境的熏陶,择业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择业时把什么放在首位,36.9%的人选择工资福利待遇,23.1%的人选择符合自己的爱好兴趣,16.9%的人选择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的协调,13.8%的人选择发展余地大。比如在今年20xx级毕业班安排实习时,汽修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男生,安排实习时仍然挑挑拣拣,维修站工作量大不愿意去,嫌累,活少的维修站不想去,嫌闷。对我们老师来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劳动观念,健康的职业品德应该是十分重要的。

(二)现行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实际制约因素和困难:

第一,传统的教育观和文凭热的压力,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出路无外乎两条:

一是勉强考个高职,实际上对他们来说很难,一些文化课他们有的放下好几年,初中时基础就差,有的学生甚至说初三就不上学了,是家长逼着来上个职业中专,将来有个工作就行;一是直接就业进入社会。

在我国,应试教育与传统教育是一脉相承的,“读书做官”、“读书成才”是传统社会深入人心,获得广泛的社会理解。中等职业学校本来是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的,但现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文凭压力,不得不使一些职业学校办起综合高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一个是“辅”,一个是“主”;一个是“面子”,一个是“实力”,表现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就是重智轻德。我们再来看看那些就业形势较好,毕业后能顺利进入社会的毕业生。他们没有了考试升学的压力,是否能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呢?回答是否定的。他们跳出了应试教育的包围,却又陷入了应聘教育的怪圈。

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其学历层次不高,如何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呢?用什么去和那些本科生、研究生一比高低呢?那就是技能。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重理论、轻操作,理论知识学了一大堆,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却是眼高手低,一遇到实际操作就傻眼,即使让他干也会因为自已的文凭层次高而不安心工作,令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顾虑重重。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他们的理论知识虽然不深厚,但对于许多岗位来说已经足够了。

他们的技能娴熟,一到用人单位马上就能上岗,适应性很强,工作也很安心,颇深用人单位的好评。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十分看重学生技能等级的高低。一个很好的例证是:我们学校凡是在汽车维修、汉字录入、键盘输入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每年几乎都是第一批被用人单位录用。在这种招聘标准的指挥下,学校为了使学生在竞争中取胜,将技能放在重要位置也就显得十分自然。学校抓技能、任课教师抓技能、班主任抓技能、家长抓技能,在这种全民抓技能的.氛围中,难免出现“重技轻德”的弊端。

目前,多数领导和老师已经深刻认识到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重文凭、重技能的用人制度,一时也是矛盾重重、顾虑重重。

按照专家的说法,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禁条”,因此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具有约束、禁止的功能。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肯定有约束或禁止青少年的一些言行的内容,而青少年在未理解这些禁止和约束的公正性与合法性之前,极易滋生逆反心理。所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同其他素质教育相比,在如何令学生信服这一点确实存在较大的困难。

第四,学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脱离实际对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实效性的制约

现行的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内容仍然过于高、大、空,过于政治化、划一化、成人化、工具化。德育内容也存在着脱离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情况,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现象。有的学生反映“教师讲的都正确、很崇高、很伟大,但在实际生活中我用不上”。

在本次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当问到你认为在校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最大的出入在哪里时,最集中的回答是现实与理论不符合,学校教育太单纯。学校德育脱离学生思想实际,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问题,不能很好地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不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能很好地回答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不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有直接的帮助,必然影响其可信性和实效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从近几年来看是较差的,汇集了初中阶段中下等学生,学生之间水平差异较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校后不思学习,对自己放松要求,轻则得过且过,自由散漫,重则打架闹事,违纪违法,给学校德育教育和管理带来相当大的难度。更为突出的是,有一部分学生是关系来的,认为自己的表现好坏无所谓,毕业后不愁分配不了。

学校维持办学,对于这些学生在校表现较差却能首先就业的现象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其他学生,特别是家庭条件差、处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子女学生,觉得自己表现再好也无望在毕业后分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不思上进,学习没有劲头,通过近几年我校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发现,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学习的劲头反而不大。

职业学校教学反思 篇2

我校德育教研组在20**年独立承担了一项课题,关于德育品德教育的问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许多困惑,比如: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好的行为习惯,礼节礼貌等诸多基础性问题。从近年来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的情况看,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来考察,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个人品德的要求、理论学习的理解、教育的动力、接受能力的下降都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有极大的关系。

值得职业教育工作者反思和研究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身刻苦精神不够,引起生源素质差。,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滑坡。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更为严峻,很多职业学校报名人数不及计划招生的一半。劳动力市场形势的严峻,职业中专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观念保守,到今年为止,此种状况仍未有一个明显的改进。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方面:首先: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要求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成凤,并带有一种“补偿心态”,希望子女读大学,读好书。其次:由于“普高热”的日益升温,使中等学校的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各中等职业学校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只要有人报名,就被录取入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了上课睡觉,打闹,逃课等不良现象。

(2)部分学生学习能力或智力、记忆能力,与入学分数较高的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

(3)有部分学生虽然显得聪明伶俐,但对以课堂、书本为主的灌输知识的教育接受方式不适应或很不适应,学习效果不好。

(4)不排除部分学生有“读写困难症”。国际上有研究认为,此症并非疾病,也不是学习者智力低下或不健全,而是对常规教育的读写理解方式不能适应,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人就是读写困难症者。此类人可能需要特殊的教学方式。解决此类问题后,常常显示他们特别聪明或具有创造力。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了多年,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从时代发展总趋势来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是教育乃至社会发展的根本。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在全面素质结构中占有首要地位,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德育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那么,这么多年来,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状况如何呢?我们遇到哪些实际困难?进行了哪些切实可行的、有效地教育改革尝试呢?这里我依照我们学校的德育课题研究和学生的现状为例,分析一下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研究思路。

在宏观方面,他们有较高的爱国热情。在我校组织的在校生问卷调查中,90%的同学能经常收看、收听新闻,阅读报刊,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取得的点滴成就而欢欣鼓舞。88.%的学生能在听到国歌时,心里感到很自豪。86.5%的学生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也有52.9%的学生对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表示满意,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较高的政治参与热情,在一些重大政治问题及基本观点上的态度主流是好的。但他们认识上的矛盾和问题仍不可低估。

在人生观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总体上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我们做的调查可获知,70%的人认为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应该把真正的友谊放在第一位,另有19.3%的人认为应该把温暖和睦的集体放在第一位,两项加起来达到89.3%的比例。在回答“对你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这一问题时,39.3%的同学选择了身体健康无疾病,38.2%的同学选择了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有34%的人认为在精神生活中最看重正义与诚实。在物质生活中,最看重家庭温暖和睦的有63.4%的人。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职专生,越来越实际,例如:在学习动机上,71.2%的学生是为了将来找一份好工作。在选择职业原则上,29.3%的学生把与自己的爱好、兴趣相符合放在首位,25.6%的学生将工资福利好放在首位,18.5%的学生将“同事之间能融洽相处”放在首位。在选择职业种类上,较多的学生选择所学专业的管理、技术型人员等工作,虽然他们在校学习的是汽修、计算机等操作性专业,但仍然希望将来工作的脑力劳动的成分大些,少动手,多动脑。这一结果既是职专生的择业观,又是其人生观在择业方面的反映。

在道德观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关心集体、遵守纪律、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认同率较高。在问卷调查中,92.1%的学生看到学校里的水龙头开得“哗哗”做响而没有人管时会立刻把它关上。95%的学生能做到在公共汽车上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88.9%的学生能做到遵守各项校纪校规,懂得自我约束。91.8%在学校集会时,即使遇到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也不会扰乱秩序,干扰他人。93.6%的同学能做到谈吐文明,待人接物注意礼貌用语。

在职业观方面,现今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显示出其特殊性。过去的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上有重视心理因素和精神因素,不太重视物质因素的特点,他们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能否与自己的能力、兴趣相符,能否实现自我价值。而当代的学生,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整个社会环境的熏陶,择业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择业时把什么放在首位,36.9%的人选择工资福利待遇,23.1%的人选择符合自己的爱好兴趣,16.9%的人选择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的协调,13.8%的人选择发展余地大。比如在今年07级毕业班安排实习时,汽修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男生,安排实习时仍然挑挑拣拣,维修站工作量大不愿意去,嫌累,活少的维修站不想去,嫌闷。对我们老师来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劳动观念,健康的职业品德应该是十分重要的。

(二)现行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实际制约因素和困难:

第一,传统的教育观和文凭热的压力,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出路无外乎两条:一是勉强考个高职,实际上对他们来说很难,一些文化课他们有的放下好几年,初中时基础就差,有的学生甚至说初三就不上学了,是家长逼着来上个职业中专,将来有个工作就行;一是直接就业进入社会。

在我国,应试教育与传统教育是一脉相承的,“读书做官”、“读书成才”是传统社会深入人心,获得广泛的社会理解。中等职业学校本来是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的,但现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文凭压力,不得不使一些职业学校办起综合高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一个是“辅”,一个是“主”;一个是“面子”,一个是“实力”,表现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就是重智轻德。我们再来看看那些就业形势较好,毕业后能顺利进入社会的毕业生。他们没有了考试升学的压力,是否能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呢?回答是否定的。他们跳出了应试教育的包围,却又陷入了应聘教育的怪圈。

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其学历层次不高,如何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呢?用什么去和那些本科生、研究生一比高低呢?那就是技能。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重理论、轻操作,理论知识学了一大堆,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却是眼高手低,一遇到实际操作就傻眼,即使让他干也会因为自已的文凭层次高而不安心工作,令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顾虑重重。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他们的理论知识虽然不深厚,但对于许多岗位来说已经足够了。他们的技能娴熟,一到用人单位马上就能上岗,适应性很强,工作也很安心,颇深用人单位的好评。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十分看重学生技能等级的高低。一个很好的例证是:我们学校凡是在汽车维修、汉字录入、键盘输入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每年几乎都是第一批被用人单位录用。在这种招聘标准的指挥下,学校为了使学生在竞争中取胜,将技能放在重要位置也就显得十分自然。学校抓技能、任课教师抓技能、班主任抓技能、家长抓技能,在这种全民抓技能的氛围中,难免出现“重技轻德”的弊端。

目前,多数领导和老师已经深刻认识到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重文凭、重技能的用人制度,一时也是矛盾重重、顾虑重重。

按照专家的说法,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禁条”,因此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具有约束、禁止的功能。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肯定有约束或禁止青少年的一些言行的内容,而青少年在未理解这些禁止和约束的公正性与合法性之前,极易滋生逆反心理。所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同其他素质教育相比,在如何令学生信服这一点确实存在较大的困难。

学生及社会对思想道德品质内容长期形成的社会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人们印象中,思想道德是空洞的教条和说教,德育教师是矜持、刻板的`“马列主义老太太”,很多人认为德育课可学可不学,学了也没用的错误思想。教师天天面对不爱学也不会学的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部兴趣都失去了。这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学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开展。

第四,学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脱离实际对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实效性的制约

现行的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内容仍然过于高、大、空,过于政治化、划一化、成人化、工具化。德育内容也存在着脱离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情况,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现象。有的学生反映“教师讲的都正确、很崇高、很伟大,但在实际生活中我用不上”。在本次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当问到你认为在校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最大的出入在哪里时,最集中的回答是现实与理论不符合,学校教育太单纯。学校德育脱离学生思想实际,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问题,不能很好地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不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能很好地回答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不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有直接的帮助,必然影响其可信性和实效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从近几年来看是较差的,汇集了初中阶段中下等学生,学生之间水平差异较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校后不思学习,对自己放松要求,轻则得过且过,自由散漫,重则打架闹事,违纪违法,给学校德育教育和管理带来相当大的难度。更为突出的是,有一部分学生是关系来的,认为自己的表现好坏无所谓,毕业后不愁分配不了。学校维持办学,对于这些学生在校表现较差却能首先就业的现象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其他学生,特别是家庭条件差、处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子女学生,觉得自己表现再好也无望在毕业后分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不思上进,学习没有劲头,通过近几年我校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发现,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学习的劲头反而不大。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几经调整、修改,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今年的暑假山东省要进行德育新教材的培训,对我们德育教师来讲是个利好消息,相信教材经过几年的运用和调整,会更加适合新时期职业学校学生的要求,符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但现行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还没有充分、完整、准确地体现时代特征,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机整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贴近现实生活、把握职业特点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增减。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势必会使这门课失去蓬勃生机,甚至会陷入困境。一些在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已明显具有陈旧性、脱离实际性的内容,如果仍然照本宣科,向学生强行灌输,势必使学生口服心不服、当面服背后不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知识层次等条件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内容。比如:在老版的《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一书中,关于经济结构的内容,学生的兴趣不是很大,而且难点多,“财政和税收”、“银行的储蓄”、“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权益”、“当代世界市场”等内容也有不同程度的陈旧内容,希望这次新教材的变动能更贴近中职生的实际。同时也要根据各不同学校的职业特色有所侧重、有所选择。比如,汽修专业的学生在《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学科的教学中可适当增加有关国家在汽车行业发展的水平和方向等方面的内容,在《职业道德》中应侧重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品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

德育课由于其课程性质和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行必须考虑到几个很重要原则或思想。

1、主体性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处于成长中的中学生,其主体性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发展的总体水平还很低,尚处于一种未定型的有待开发的状态。如果任其自发发展或施以应试教育,就很难使学生成为一个能动适应和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合格公民。引导、保护、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现代中学德育课教学的目的性原则,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责任。

学生的主体发展是依靠其个性素质全面发展来支撑的。因此教学将主体性教育目的寓于个性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之中。一方面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另一方面依据现代社会对其合格公民基本素质的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诸内容、诸心理要素和知识、能力、觉悟的全面协调发展;并与其他学科协同一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在讲述关于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经济学基本知识时,我就结合学生对商品的理解,引导学生自己找出生活中的规律,学生自己讨论、出结论,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德育课教学就要依据当代中学生的身心、思想特点及其发展水平和认识规律,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知识与能力、观点与方法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学中也适度结合时政教育,密切联系国际社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与生活实际,以及中学生的思想实际,阐明理论观点,分析实际,指导实践。鼓励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交往和社会实践,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获得协调发展,而且能使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自律性等主体素质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我们学校在这一点做过一些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曾经要求高一年级的学生在连续几周内,在同一个地点观察某个商品的价格情况,做好纪录,最后画出价格波动的曲线图并对其波动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学生都能理解价值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我们还要求学生制作手抄报,根据要求摘录新闻报道,讲发生在身边的哲理故事,模拟招聘现场等等。我们发现一些平时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在这类活动中表现得非常好,在各种课内外的体验活动中,许多学生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获奖、第一次表扬、第一本荣誉证书、第一声肯定、第一次掌声……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开始发现自己都不曾了解的潜能,开始挖掘埋藏在自己身上的“财富”。很多学生在学校实现了“低头走进来,昂首走出去”的人生转变,开始了自信、健康、阳光的生活。

在应试教育下,考试制度成为中学德育课教育评价的唯一方式,德育课成了一般的智育课,教师考条条,学生背条条,一些学生在卷面上答得头头是道,而行动上却是南辕北辙。这样的考核结果必然是不符合实际,无法让人信服的。

德育课是公民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课程,这一特殊性质决定了该门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必然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评价目标上必须有学生的认知、情意、行为三个领域的目标要求。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运用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发水平。在评价功能上,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改进功能等发展性功能。在评价手段上,要从传统的注重终结性评价,转移到注重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发挥这两种评价手段在养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在评价方法上,要变过去把学生作为单纯的被评价对象为评价的主体,由过去的教师一方评价,变为学生本人自评,其它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助评”,班主任综合评与教师评相结合的方法。职业学校自从实行学分制以后,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积极性,本学期我校先后举行了时政知识竞赛、雅文诵读比赛、乒乓球比赛、感恩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在比赛中展示自己,树立了良好的自信形象。

同时,德育教研组教师也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学生的市场调查报告、新闻报刊摘要、手抄报的制作、哲学小故事的编写、社区调查,都作为评价学生的一种方法,按一定的分值计入最后的考核成绩。

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的。与普通中学生相比,培养的学生中大多数将进入单位直接就业,因此,应着重突出其道德品质教育的职业特色,为今后的求职就业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基础。为此,我们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要着重于以下几方面品质的培养。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每一份职业都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但不同的分工往往会影响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因此,人们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向往自己感兴趣的岗位,寻求能够施展自己才华和职业,是无可非议,甚至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职业的选择,既是个人对社会的选择,也是社会对个人的选择。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与个人原来的职业理想往往是不相符合的。如果一味地强调“自我选择”、“自我实现”,那只能使自己的处处碰壁。

第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品质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在不同的岗位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如果他们违法乱纪,将直接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失,甚至是重大损失。因此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品质的培养对他们来说应该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遵纪守法中的“纪”包括组织纪律、劳动纪律、行业纪律等要求。遵纪守法和诚实守信是紧密联系的。只有遵纪守法,才能不弄虚作假,才能够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为公。

当然我们不否认,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诚实吃亏,欺骗得利”的现象。要对学生讲明“一时利”与“一世利”的关系,“大利”与“小利”、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第三、与人协作,团结互助品质的培养。

每一个就业的人都要同职业团体内部人员之间、同行之间及其他行业的人员发生关系。这些关系中有些是直接的利益冲突关系,有些是面对面的竞争关系,如何理智地处理这些关系,既帮助他人、利与他人,又能发展自己,确实是我们的学生最需要学会的。过去都说“同行是冤家”。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学生,在今后的社会里,人们之间的协作越来越重要,任何人靠自己的单打独斗终将一事无成,甚至无法生存。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倡团结协作,并不排斥公平竞争。但竞争不能建立在贬低他人、损害他人的基础上。

第四、勇于竞争,创新意识的培养。

竞争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就业者在激烈的竞争中必须接受社会对自身的智慧、能力和劳动成果的检验,接受优胜劣汰的考验。我们要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己的勇气,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克服闭锁心理,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竞争意识还要培养学生不怕承担风险、不怕遭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培养跌倒了能再爬起来的勇气。同时要教育学生参与竞争,不仅要有勇气和决心,还要有科学求实的态度,更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敢于创造,做他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善于开创新局面。

专业课和技能课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是学生普遍欢迎的学科,如能抓住这块阵地,进行德育教学,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这些课程在教学中的德育与专门的德育课程有着重大区别。它的重点是专业和技能的教学,教师必须在课程上按照教学计划,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不容许教师在此之外占用太多的时间单独讲德育理论。它必须是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

当前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空前的机遇期和挑战期。()一方面是政策给予的高度重视,国家史无前例地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另一方面,市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在激增,尤其是随着大中型城市服务业、旅游业、信息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相应的人才市场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与此同时,伴随着大学和普通高中的扩招,职业教育面临着生源质量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首先,生源从过去的高分学生逐渐变为基础很差的学生,甚至出现了总分只有几分的学生;其次,生源的变化导致教师难以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教师的育人能力受到挑战,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信念产生怀疑,教师的职业激情、职业信心和职业理想不断受到打击。曾经有不少一线的老教师都经历了从“喜欢上课”到“不想上课”再到“恐惧上课”的过程,还有的教师对于曾经热爱的课堂发出了“上课就像上战场”的无奈感慨。

这是一个社会观念的问题。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应该多读书,家里出了个大学生就觉得自豪。这种观念不利于职业教育,应该提倡一个尊重技术的社会风气,不要把工人、干部的身份分得那么低。另外,还要通过制度安排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

总之,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应该是比较乐观的,国家政策的倾斜,国家助学金的发放,都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但必须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职业教育的品牌。要制定必要的政策,鼓励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可组成由企业、行业、学校组成的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对人才需求、产业发展前景及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避免无序发展。同时,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同步。在这样的背景下,现在的职业教育才会有比以往更强劲的发展动力,学业与市场才会真正接轨。

职业学校教学反思 篇3

摘要:体育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职业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技术人才的重任,体育教育是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如何直接影响他们今后能否完成工作,能否成为栋梁之才。所以,加强体育教育是各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对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作了几点反思,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勉,能为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献计献策。

(1)大部分职业学校对体育教学是不够重视的,特别是农村的职业学校,认为体育教学就是进行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在小学初中阶段就已经开展过了,体育上不上都无所谓。部分学校的程设置没有到位。职业学校设置体育程,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是让学生加强体质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渠道和主要形式。国家教育部门对职业学校每个学期开设的体育程和上时数,在教学大纲里都有明确的规定。但部分学校由于缺乏正确认识,对体育不重视,在程设置上随意性大,想开设就开设,想不开设就不开设,或者只开设一两个学期,不按规定开设体育。

(2)教学场地不够,教学资缺乏,教学资金投入不足。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需要有充足的场地和足够的体育器材。而许多学校在这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农村学校一般是有场地,但体育器材不够用,甚至各种球类的数量都不足。进行体育教育经费投入虽然很关键,但大多数学校很少把经费投入在体育教育上,在学校经费预算上没有专项体育教育经费,造成体育教育没有相应的物质保障,从而影响到体育教育的效果。

(1)师资少,教师的教学负担重。长期以,一些职业学校教师资严重不足,有的学校一个体育教师负责十几到二十几个班的体育教学工作,教师的教学负担太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效果。

(2)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由于大部分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只注重专业技能的教学,忽略基础程的教学,体育教师因此而没有动力,没有竞争意识。因此一些体育教师上敷衍,或者是给学生放羊,让学生自由活动,也影响了教学质量。

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多年,由于体育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少,加之部分教师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安于现状,没有及时给自己充电,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理念束缚。

(4)教学评价方式不科学。体育的评价仍以考试成绩达标为考核标准,导致师生以达标为任务,从而违背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教学宗旨。

(1)学生素质较差。从学生生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较差的学困生、问题生,他们上不听讲,不主动参与锻炼,给教师上体育带了一定的难度。

(2)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娱乐方式趋于多元化,加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上、家庭中人们的体育意识和锻炼意识淡薄。长期以,对学生的锻炼意识、体育意识都产生负面影响。

(3)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越越高,部分家庭忽略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和吃苦精神的教育,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当体育教学中涉及到体能训练的教学,如跑步、仰卧起坐、俯卧撑等项目时,学生就吃不了苦,坚持不下。有的学生甚至不愿在太阳下上,怕晒,把体育当作休息。

(4)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只重视应试教育,强调智力教育,学生的体育教育观念淡薄,对上体育没有积极性,该活动的时候不愿活动,该训练的时候不去训练,导致体育教学收效不佳。

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首先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学,把体育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抓,要常抓不懈,抓出成效,营造人人重视体育的氛围。

学校在程设置上应严格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设置程,不应随意削减,需要保证体育的教学时数。在师资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吸纳体育教师,不定期的派教师进修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建设一支专业化、知识化、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进行体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需要一定的教育资才能得以实现。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资和环境资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学校还必须适当投入资金,完善教学设施,为保证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创造条。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学成果的好坏离不开教师的努力。体育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体育素质:(1)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要认真备、上,认真反思,总结经验。(2)教师要具有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不断学习,更新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及时转变和更新思想观念,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改变陈旧或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就业等有实际帮助的思想观念,让学生在发展体育运动的同时,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4)教师要利用堂教学发挥渠道作用。一方面我们要上好体育教学的每一堂,加强学生体质锻炼和体育意识的培养,教会学生锻炼什么,怎样锻炼。另一方面要在体育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以教学内容为切入点,将体育教育和德育教育想结合。通过有意识的指导,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意志、审美、形体保健、心理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民族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等方面进行体育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此外,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推动体育教育。体育活动是进行体育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应该有意识的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比如通过学生会,开展球类比赛、进行体育知识竞赛、组织观看体育题材的影片、组织开展体育方面的主题班会活动等,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思想得到熏陶,爱上体育活动。

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配合完成。我们要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形成一个良好健康的教育体系,共同搞好体育教育。

职业学校教学反思 篇4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我始终认为自己的教学能力不可缺少的持续提高和不断反思。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追求更高水平的教育质量。下面,我将详细地叙述我所进行的教学反思和我的改进计划。

首先,我认识到在职业学校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我觉得,学生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因此,我会更加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并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在每个学期的实践课程中,我会尽可能提供各种实践机会,如模拟实操、实习训练等。同时,我也会将学生们组织起来,开展项目研究和实践活动,使他们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学以致用。通过这样的改进,我相信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将得到提高。

其次,我意识到在职业学校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学生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会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我将引导学生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其次,我鼓励学生们分组合作完成一些项目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最后,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并鼓励他们在校内外的比赛中展现自己的才华。通过这样的改进,我相信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将得到提高。

另外,我也意识到在职业学校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我要尽可能倾听学生的声音,并关注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多次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和情绪变化。对于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我也会及时进行解答,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同时,我也会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度,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通过这样的改进,我相信学生们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最后,我认识到在职业学校教学中,规范评估是十分重要的。我会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考核方式,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估和反馈。在考核中,我注重平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考察,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在评估结果中,我会对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进行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他们需要改进的方面,并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指导。通过这样的改进,我相信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将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我始终保持着对教学的反思。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关注学生主体地位以及规范评估,我相信我的教学能力将得到持续的提高,并为学生们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也希望能与其他教师共同交流和分享教学反思的心得和经验,共同推动职业学校教育的发展。

wYP772.Com小编品读

音乐《春天》教学反思通用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于教师而言,写教案是每次上课之前的必备工作。教案是全部备课劳动的结晶。编辑用心制作的“音乐《春天》教学反思”一定能满足您的需求,希望本文能给您带来一些收获!

音乐《春天》教学反思(篇1)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歌曲《歌唱春天》,使幼儿全面理解春天的意义,并能用歌声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与向往。

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情感,使他们在演唱中体会音乐的美妙与和谐。

通过多样化的音乐活动,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教学准备:

歌曲《歌唱春天》的完整乐谱及伴奏。

春天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以及描述春天的文学作品。

音乐教室,配置音响设备、音乐器材等。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播放春天的视频,配以描述春天的.文学作品,激发幼儿对春天的兴趣与情感。

音乐欣赏:播放歌曲《歌唱春天》的伴奏,让幼儿沉浸在音乐之中,感受春天的气息与旋律。

乐谱教学:教授歌曲的乐谱,引导幼儿理解并记忆乐谱,培养他们的音乐记忆能力。

歌词解读:对歌词进行深入解读,引导幼儿理解歌词的深层含义,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春天之美。

演唱技巧指导:教授正确的发声方法、呼吸技巧等,使幼儿的演唱更加自然、优美。

音乐创作:鼓励幼儿根据春天的主题,创作自己的歌曲或歌词,培养幼儿的音乐创造力。

综合表演:组织幼儿进行歌曲演唱、舞蹈表演等,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增强自信心。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情感和创造力,通过多样化的音乐活动,使幼儿全面参与、充分体验。同时,我也注重教授音乐基础知识,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幼儿在演唱技巧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训练。此外,我还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表现欲,让他们在音乐活动中敢于展示自己的才华。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能够更好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音乐《春天》教学反思(篇2)

《春天来了》是一首由陈汉丽翻译的德国儿歌,它表达了小朋友与小鸟迎接春天到来的欢乐心情充满喜悦的氛围和情趣,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春天,了解春天的变化。

在课开始,我就直接了当的和学生谈春天,边交流边出示课件。请学生说春天来了后大自然的变化被你发现的有哪些?如树木的形体上多了许多的树叶,河里有了小蝌蚪,桃花开了等,在色彩上草地变绿了,河水变的蓝了,天空更加的晴朗了。激起学生的兴趣之后再学唱歌曲。

本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紧紧围绕春为主题,从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说春天,唱春天来引导学生探索和体验春天。上完课,我有很多的感触。最大的感触不能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

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勇敢、踊跃的表现自己,我也努力来创造一个民主的课堂。因为只有课堂上真正做到民主了,学生才会感觉到心理的安全,才会愿意由衷地和你配合。当然,这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不仅课堂中每个环节的设计要周密考虑,教学时还要善于调控好整个教学局面,我还存在不足,要继续努力。

音乐《春天》教学反思(篇3)

《哭哭笑笑》这个活动是音乐活动,歌曲内容富有情趣,动作性较强,根据《纲要》精神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本教学活动时,我注重引导幼儿嘴巴动起来、肢体动起来、师生互动起来、生生互动起来,使幼儿在愉快地氛围中完成了活动目标。

我们都知道,兴趣对孩子学习的作用非常大,有了学习的兴趣,孩子才会主动的学习,积极探索。因此,教师要有好的导课,创设好的艺术氛围。在活动开始时,我先出示两张脸谱,提问,这两个小朋友的表情怎么样?你怎么知道他在笑(哭)呢?请你猜一猜他为什么会笑(哭)呢?由于笑和哭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特别是刚刚升中班的孩子来说,有着丰富的小班生活经验,因此,他们纷纷地猜测这两个小朋友为什么会笑(哭)呢?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

本次活动的教学设计,由于开始已经引导幼儿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猜测活动,如果再让孩子先听歌曲再回答问题,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就不一定会集中。因此,在让学生听赏歌曲前,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听这首歌的同时,“我要做什么,”从而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用心的去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于是,在欣赏活动前,我提问:“我们一起来听听歌曲中的小朋友在高兴和难过时是怎么做的?”由于刚刚孩子在猜测图片人物心理活动时,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现在让他们听听歌曲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时,他们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延续下去。

由于这首歌曲具有很强的动作性,因此,在学习歌曲过程中,我启发引导孩子加上自己的肢体动作学习歌曲,以帮助孩子进一步掌握歌曲。

教学中有收获也有思索,在让孩子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我发现,由于在学唱前老师已做了充分的铺垫工作,因此,孩子很快就学会了演唱歌曲,这时老师没有及时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编其他心情时的歌曲或动作,因此没有发挥出大多数孩子的想象力。我认为应在下一课时要为孩子提供想象的机会。

总之,这节艺术活动《哭哭笑笑》的教学实践,让我理解了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根据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组织活动,在活动中要让孩子动起来,使孩子一块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音乐《春天》教学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聆听《春》,感受春的竟境。

2、用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并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表演歌曲。

3、通过知道生活中的一些用品是可以发出音响的,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发挥其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在乐曲和歌声中感受“春”的意境。

2、用生活用品来表现春天的音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一些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同走入音乐王国,一起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首先我们静静地听一首好听的乐曲。(点击课件播放《春》。听后请孩子们说一说感受。)

第一次欣赏要求:

1、你好像听到了哪些声音?请学生回答。(春风、小鸟、泉水、雷声、、、)并让学生知道这些声音都是用弦乐器模仿的。

2、你能听出来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呢?请学生回答。提问:你能给乐曲起个名字吗?请学生回答。(出现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的《春》的第一乐章,作曲者: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

第二次欣赏要求:1、你能模唱它的主题吗?(主题音乐按钮)2、、2、当你听到它时能举起你的右手吗?

师:是的,春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很多作家、画家、作曲家、歌唱家都要去描写它,赞美它。那么现在老师就带着你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春天,去领略春天的美好。去之前,春姑娘给我打了电话,她委托老师给你们介绍几位春天的朋友。闭上眼睛,猜猜他们是谁。(点击课件播放雨声、风声、雷声、水声,学生轻轻聆听。请孩子们猜一猜听到了什么。并给它们起个名字:如春雨姐姐,春风妹妹,春雷伯伯,春水阿姨等)

3、你们能用身边的物品模仿这些声音吗?(可用身边的任何物品)。

二、寓教于乐:

1、你们喜欢这几位朋友吗?好,我们把这几位朋友邀请来举行一场别开声面的音乐会。让我们静静地聆听,这几位朋友是怎样“表演”的。(课件播放《天天举行音乐会》原唱不出谱)

2、谁能说说,歌曲中这几位小演员它们是怎么表演的?(春雨唱歌,春风弹琴,春雷打鼓,春水鼓掌)

那么在这首歌曲中是如何唱的呢?(分批出示节奏条)

春雨(加上图片)“2/4滴答0滴|答0|”

春风(加上图片)“2/4沙沙0沙|沙0|”

春雷(加上图片)“2/4轰隆隆隆|隆—|”

春水(加上图片)“2/4哗啦啦啦|啦—|”

3、刚听了一遍你们就有这么多的收获,有这么精彩的发言,老师真是非常感动,我还想再听一遍,不过,老师还有一个小问题请大家帮我来解决——这几位朋友是怎么歌唱的?谁能学学?(聆听歌曲范唱(出歌谱),学唱难的乐句)

4、启发学生用春雨(或春风、春水、春雷用不同的色彩)的声音模唱歌曲旋律。

5、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听说你们班有很多朗诵好的学生,大家推荐一名,把歌词朗读下吧)

6、随琴轻声唱歌词。

7、讨论:出屏幕①在演唱歌曲时应该用什么情绪来唱?②歌曲中如果要去掉休止符,会怎样?

8、分角色演唱。

教学反思:

本课以“春天的歌”为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律动、欣赏、演唱、表现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情绪。结合自己身边的景物变化,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春意盎然的音乐世界。通过模仿春雨、春风、春雷和春水的声音带学生进入音乐情境。接着通过观看春景的图片,感受春天的色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教学中以模仿声音为突破口,将教学中的难点解决。在歌曲教学中运用了启发引导、相互探讨、个人表演、小组表演、发现再创造等方式进行教学。最后是与歌曲相关知识的拓展,开扩学生的眼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不足是:如果为学生提供一些打击乐器,那学生进行音乐再创造时选择的范围就可以更大一些。

音乐《春天》教学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聆听《春》,感受春的竟境。

活泼的情绪表演歌曲。

3、通过知道生活中的一些用品是可以发出音响的,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发挥其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在乐曲和歌声中感受“春”的意境。

2、用生活用品来表现春天的音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一些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第一次欣赏要求:

并让学生知道这些声音都是用弦乐器模仿的。

第二次欣赏要求:2、当你听到它时能举起你的右手吗?

师:是的,春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很多作家、画家、作曲家、歌唱家都要去描写它,赞美它。那么现在老师就带着你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春天,去领略春天的美好。去之前,春姑娘给我打了电话,她委托老师给你们介绍几位春天的朋友。闭上眼睛,猜猜他们是谁。(点击课件播放雨声、风声、雷声、水声,学生轻轻聆听。请孩子们猜一猜听到了什么。并给它们起个名字:如春雨姐姐,春风妹妹,春雷伯伯,春水阿姨等)

二、寓教于乐:

那么在这首歌曲中是如何唱的呢?(分批出示节奏条)

春雨(加上图片)“2/4滴答0滴|答0|”

春风(加上图片)“2/4沙沙0沙|沙0|”

春雷(加上图片)“2/4轰隆隆隆|隆—|”

春水(加上图片)“2/4哗啦啦啦|啦—|”

,学唱难的乐句)

的声音模唱歌曲旋律。

6、随琴轻声唱歌词。

7、讨论:出屏幕①在演唱歌曲时应该用什么情绪来唱?②歌曲中如果要去掉休止符,会怎样?

8、分角色演唱。

小学三年级音乐下册《春天举行音乐会》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课以“春天的歌”为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律动、欣赏、演唱、表现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情绪。结合自己身边的景物变化,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春意盎然的音乐世界。通过模仿春雨、春风、春雷和春水的声音带学生进入音乐情境。接着通过观看春景的图片,感受春天的色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教学中以模仿声音为突破口,将教学中的难点解决。在歌曲教学中运用了启发引导、相互探讨、个人表演、小组表演、发现再创造等方式进行教学。最后是与歌曲相关知识的拓展,开扩学生的眼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不足是:如果为学生提供一些打击乐器,那学生进行音乐再创造时选择的范围就可以更大一些。

音乐《春天》教学反思(篇6)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基础教育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它展现出一种新的设计思路,立足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方式的改革,关注学生创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尽管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些样的困惑,但其中所受到的启示和收获是不言而喻的。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中愉快地接受教学,怎样充分利用孩子们丰富多彩的想象力,来完成教学任务。是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以前的课堂教学,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与形式单调。新课程标准使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建立了新型关系,课堂变成了开放的课堂,变成了知识再生的场所,师生在欢快的气氛中进行着情感的交流与知识的创新。改变了以往教师只是苦口婆心的说教、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局面,随之建立起来的是师生平等参与课堂的生动场面。在讲《春天》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去搜集有关春天的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表现的时候,同学们会格外有兴趣。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课堂效果会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创作。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人,既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的后半部分,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自编歌词,自编动作,并鼓励学生大胆表现,给学以展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的同时大胆的进行发挥、想象与创造。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锻炼了学生的表现能力与创新能力。我认为本部分也是本课中的闪光部分,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兴趣让我感到惊奇,而学生表现出来的创编能力更让我感到吃惊。我本以为这一环节将不会顺利,没想到学生的想象力这么丰富。平时老埋怨我们的孩子没有创造力,根本是我们平时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学生的创编活动既让学生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巩固了知识,又让学生学到了本课及本科以外的知识,做到了知识的更新、辐射与再生,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的精神。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体现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由一个传授者变为一个指导者,一个引路人。

通过讲授这节课,我深切的感受到新课程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要求我们教师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音乐《春天》教学反思(篇7)

《春天音乐会》一课时,围绕“春天的音乐会”这样的主题来展开知识技能的训练。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1、春天来了,春天的孩子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音乐会,你们猜猜,会有哪些孩子来参加音乐会?(这个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谈到春风、春雨、春水、春雷等各种春天的自然景物。)2、孩子们正积极地排练着自己的拿手节目,准备给妈妈献礼呢!你们听,春雨正在唱歌呢:嘀嗒X嘀嗒X|。你还听到或看到哪些孩子们的节目呢?(这个环节中教师的示范是为学生接下来的创编模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一环节开始已经把春天的表象事物纳入到音乐的节奏中去了。)3、这么多孩子准备了节目,不如让他们一起来合唱一曲吧。(出示多声部节奏并让学生试着用春天的各种声音来进行多声部的训练。)(这个环节是这节课技能训练的关键和精华所在,适当地对学生渗透多声部的训练无疑是事半功倍的。)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将原来生硬、艰涩的技能训练点用各种形象的事物化成,让学生容易接受,又乐于接受,并能更好地展开技能训练,这正是技能人文的魅力所在。

音乐《春天》教学反思(篇8)

一、教学目标:

借助歌曲《歌唱春天》的旋律和歌词,加深幼儿对春天特征的理解,并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通过反复练习使幼儿能够准确地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通过集体合唱和分组表演,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信心。

二、教学准备:

歌曲《歌唱春天》的伴奏音频。

春天的相关图片或实物,如花朵、蝴蝶等,用于装饰教室。

音乐教室,确保有足够的空间供幼儿活动。

三、教学过程:

环境创设:用春天的图片或实物装饰教室,营造春天的氛围,使幼儿沉浸其中。

歌曲欣赏:播放歌曲《歌唱春天》的伴奏音频,让幼儿先感受歌曲的整体氛围。

节奏练习:通过拍手、踏步等方式,带领幼儿感受歌曲的节奏,并尝试跟随伴奏打出节奏。

歌词教学:教授歌曲的歌词,并引导幼儿理解歌词的含义,感受春天的美好。

演唱练习:先由教师领唱,然后逐步引导幼儿跟随伴奏进行演唱,注意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

分组表演: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进行演唱练习,并互相评价,提高演唱水平。

集体合唱:最后组织全体幼儿进行集体合唱,感受团队合作的力量和音乐的魅力。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节奏练习和分组表演,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同时,我也注重激发幼儿对春天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让他们在音乐的熏陶中感受春天的美好。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幼儿在音准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训练。此外,我还应更加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表现欲,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敢于展示自己的才华。

音乐《春天》教学反思(篇9)

在小班主题《春天真美丽》中有一节音乐活动《春天》,目标是让幼儿感受春天的美好,并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根据歌词内容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进行表演。考虑到以往孩子上音乐课总是开始时充满激情,不久就失去耐心,无论教师用何种办法都集中不起所有孩子的注意力,于是我就想是否索性大胆点,到充满诱惑(孩子们最热衷的大型玩具滑滑梯、沙池等)的活动室外面,到充满春天气息的草坪上去完成这个活动的教学呢?这个主题不是说“大自然”就是最神奇的一位老师嘛!

天气真正好!开始上课,我做兴奋状对孩子们说:“今天,太阳公公想看看小朋友是怎么上课的,可是太阳公公进不来啊(转为无奈状)?” 孩子们大声呼吁:“那我们到外面去好了!”来到户外,和太阳公公问好后我就安排孩子在草坪阴凉的地方坐好。我先是目的性的引导孩子看开得正艳的迎春花、月季花等,然后进一步导入:我惬意的伸了一个懒腰并且套用歌曲歌词的第一句 “春天天气真好”,孩子们自然而然模仿起我的动作并且也齐声地说“春天天气真好”。接着我又用俏皮的动作指着不远处的花,带出了歌曲的第二句歌词“花儿都开了” 。而后又借助幼儿对春天已有的经验认识和之前的相关教学引出了整首歌曲歌词。(过程中我提问蝴蝶怎么来的,孩子很快地反应说是飞来的;问蜜蜂怎么叫的,机灵的孩子马上就说蜜蜂嗡嗡叫。“小白兔儿一跳又一跳”更不用我担心他们会说不出来,有的已经跃跃欲试了呢!)。时机成熟,我就对孩子们说:“春天真好啊,老师把刚才小朋友说的话,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我把歌曲完整的唱一遍后,问“歌曲里你们听到了有什么?”孩子们“踊跃”回答:“老师,我听到了蝴蝶”、“我听到了蜜蜂”,就连平时上课只会制造麻烦和混乱的欢欢也愉快地说:“老师,我还听到了杨柳树枝”、当唱第二遍时我用很慢的速度请孩子一起轻轻的唱,同时请孩子们跟我做简单的动作。最后我拿出小巧的随声听播放歌曲《春天》的录音磁带,领着孩子们一边唱一边跳围着草坪学蝴蝶飞,学小兔跳、不知不觉中活动目标就在我和孩子们说说唱唱跳跳中完成了。

就此次活动而言,我简单做了以下思考:

活动导入语“太阳公公要来看看小朋友怎么上课”引起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同时使得他们对这个活动充满了期待。因为有了太阳公公的关注,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希望太阳公公看到自己很乖的上课;再加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提问,孩子们又很欣喜的看到,原来歌曲中的内容竟然是平常看到的东西,它们就在我们的身边,所以活动积极性更加提高了,单这一点就不是一节普通的音乐课所能达到的效果。孩子们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动者,教师只是把孩子们自己说的话整理一下,然后编成完整的歌曲,让孩子拥有成就感。

(2)良好环境的创设,能让幼儿在“玩中学”

《纲要》不仅强调了“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而且还强调了要“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这个活动从头至尾置身于蓝天白云、红花绿草这个大自然环境中,再有暖暖的阳光,使孩子沉静在舒适和谐中,不仅感受到了美,而且身心可以完全放松。教师也改变以往教育者的身份,以同伴出现在孩子面前,时而用神秘的声音,时而用欢快的声音吸引着孩子。唱出完整歌曲之前给孩子的是一个自由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可以没有顾虑的边做边说或边做边唱,如同是在玩一样不用担心自己会说错或唱错。在不怕错的前提下,孩子们敞开歌喉,唱得既起劲又开心。

此活动不可小看随声听起到的妙效。以往音乐教学总离不了录音机,而每每播放录音第三遍甚至是第二遍时,孩子们的注意程度就已经达到极限,于是教师再也控制不住现场气氛——吵的吵,闹的闹。而随声听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新鲜, 新鲜的事物总能引起幼儿的浓厚的兴趣。录音一遍播完,一个个都要求:“老师,我还要听,我还要听!” 、

然而到户外开展活动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只是场地的宽敞就能让孩子兴奋过头,更何况还有诱惑存在,所以自由走动涣散的现象仍然存在,但我想这也是正常现象。毕竟大部分的孩子能够做到有始有终跟随老师的节奏,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所以个人认为本次活动还是较为成功的。因为,孩子们敞开的不仅仅是歌喉,敞开的更是他们的心扉;孩子们唱响的不仅仅是《春天》,更对春天有了美好的畅想!

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通用


老师是栽培祖国花朵的园丁,教案中的预习模块一定是一项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会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出现什么问题,是教师在撰写教案时应该考虑到的问题,写教案时怎样把握好该掌握的重点呢?下面的“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相关内容主题,是由婉约派为您提供的,如果您希望获取更多深入了解请关注我们的主页!

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篇1】

1、复习课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知识,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有所得,并且尽可能地多得?在上述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从简单的分数应用题引入,逐步过渡到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思考,提出不同数量的教学问题,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探索并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创设了学生很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所有的题目选择都是贴近生活,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创设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3、注意启发学生从例题中抽象概括数量关系,总结经验规律。让学生把做过的6道分数应用题进行分类,并说说分类的依据,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充分讨论交流,分析比较了三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单位1是已知的量时,如果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用乘法,如果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就用除法;当单位1是未知的量时用除法计算或用方程。从而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完整的、明确的知识网络。

4、注重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以学生很感兴趣的滑雪项目为背景,本节课我结合各个滑雪项目,给学生提供一些信息,让生根据这些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再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全过程。再通过分数应用题的练习,启发学生用简便方法来解答分数应用题。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篇2】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旧知识的复习,学习就能将新旧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思考现实中的数量关系更有效地激发了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勇于探究,及早进入最佳的学习状况,为学习新知识作良好的准备。

2、依据学生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本节课注重了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提供多样的活动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发展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学中,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时,学生首先用已掌握的方法找准单位“1”,再理解关键句的含义,最后明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篇3】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个基础上,更深入的一步学习,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其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大部分的学生还缺少这方面的体验,不能有效的将分率数量之间的关系条理清楚,缺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我尝试在教学中运用作线段图的方法,来转化抽象的数量关系,使这部分内容更形象化、具体化。具体上体现以下几点:

1、面向全体实践作图,拓展思维。

复杂的应用题教学往往只有部分学能够完整理解,大部分的学生只是一知半解,有少部分学生甚至不能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更谈不上思维的发展。所以在本次教学中,通过让所有学生自己动手作图,来帮助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在实践作图中,体验数量关系的奥妙,给所有的学生以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拓展孩子们的思维,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化。

2、精选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对比练习中,结合作图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各种问题的探究围绕《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展开,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意数形结合。直观的线段图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的有效手段,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学生不能把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的线段图的能力,所以在课始通过形象的线段,让学生画图,从线段图上找出单位“1”和问题所对应的分率,这样给学生降低了难度。同时,通过线段图这一直观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篇4】

首先为本课“列方程解决问题”作铺垫,开始的时候设计了两类复习题:一类是训练学生找单位“1”,另一类是用分数乘法解决的问题。

接着,出示例4中的情境图,让学生读题,然后让学生阅读与理解,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先把题意理解透。学生很容易提出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重点是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汇报的时候,;老师可适当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同时复习一下方程的解法。

同时,肯定有的同学用算术解法,因为一步计算比较好理解。用方程解,只要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顺向思考,就能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所以,教材只给了用方程解的全过程。但是小学生目前还没有接触到比较复杂的,用算术解法很难解决很难理解的那样的应用题,因此对用方程解法的优越性认识不足。一些学生觉得用方程还得写设句,比较麻烦,因此喜欢用算术解法。对此,老师肯定算术解法的正确性,但是不要过于强调。主要从等量关系的角度分析,让学生顺向思维列方程解决问题。

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篇5】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难点,对孩子来讲,内容抽象,数量关系复杂,每年讲到这部分知识,孩子都会出现乘除部分,数量与分率不对应,做题没有思路等等。要突破这个难点,重在理解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中的单位“1”和关系式,又是做题的关键,所以,在学习本节课时,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仅仅抓住单位“1”的量,理解用单位“1”的量×对应的分率=对应的数量。不管是分数乘法应用题,还是除法应用题,写关系式,找单位“1”的方法是相同的,所以,每一节课,都出这样的题目,训练写数量关系,并画出线段图,理解题意。

比如:一本故事书,读了3/5,让学生写出两个关系式:一本书×3/5=读了的页数

通过几年的教学,我发现很多孩子对分数应用题,都是凭着感觉来做题,没有严格按照程序做题,所以出错非常多。今年从开始学习应用题,我就要求学生严格步骤:一找,找题目中的单位“1”,教给学生找单位“1”的方法。二写,写数量关系式,用单位“1”×对应的分率=对应的数量,关系式必须写成乘法关系式。三、带入数量,看题目中哪个数量给除了,从关系式中替换下来,然后选择适合的方法做。四列式计算,进行解答。

分数应用题中,比较难的是“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这样的题目,教给学生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份数做题,找准单位“1”后,明白两个量相对应的分数。从份数方面来解决,另外一种是交给孩子转化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就相等于这个数的一加几分之几的和。明白了这一点,对孩子来讲,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把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纳入到了简单的应用题上。

分数除法应用题,我采用的是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重在让学生理解等量关系。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一边画图,一边用方程理解题意。另外在做题过程中,多种方法题解,让学生全面理解。

其实,不管哪种方法,重在理解,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篇6】

1、让数学在生活中绽放

让学生根据两条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说出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后,我紧接着追问:“请大家比较一下,在解答这些具体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得出解题方法;知识让学生自己疏理;规律让学生自己寻找;错误让学生自己判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突出了解题思路的开放性,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者。

数学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时也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所说的话并不多,除了“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说说看”等激励和引导以外,我没有任何过多的讲解,有学生讲不清楚时,我也是用商量的口吻说:“谁愿意帮他讲清楚?”当一次讲不明白,需要再讲一遍时,我也只是用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在自己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明白了算理。学生能思考的,我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我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我决不插手。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篇7】

分数应用题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学生比较容易混淆,本节课在各个方面我都小心谨慎,为学生通过各个方面帮助他们来理解。

本节课,一是让学生对分数除法应用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二是便于学生沟通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明确分数应用题的分析方法。通过教学,也达到了这个要求。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由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其他数量关系解分数除法应用题,或直接根据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解此类应用题的过程,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沟通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切实让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分析方法。从中体会转化、迁移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惟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掌握了较多的方法,但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讲,很可能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好。由于学生间存在差异,方法也是五花八门,能不能有一种基本方法或较易的方法,让学生都能掌握?这让一线的教师感到困惑。在这堂课中,很好地处理了两者的关系。当在解决例1时,学生提出各种方法后,教师让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讨论,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找到自己的基本方法,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当然有责任推荐一种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这里,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是在自己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式地接受。

其实,教育的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而不是体现在具体的结果上。让每一个学生有选择适合自己方式的空间,这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其实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许多课本上无法展示的知识,并逐步确立自己的个性,提高判断能力,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得到全面发展。

在教复杂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教学时,我能够由一步题导入,通过一步应用题和较复杂对比进行教学,先从已知和已知条件关系比较,再从已知和问题的关系比较,使学生明确较复杂应用题条件和问题是间接的,要两步计算,对结构有明确的理解,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我重视培养学生审题、画批、画图、分析综合能力,让学生人人过,这样学生在解题能力上有了和大提高。

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篇8】

对于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学生刚刚学完感到很乱,很难!

其实不然,我们都知道这部分知识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是学生一一学完之后就乱了,混了,针对这种情况,我把分数乘除法的所有类型全部给出了一组对比练习,内容一样,只是单位“1”不同,经过这样6组的对比练习,学生就很容易发现以前讲的规律的实用性了,进而使他记住这个规律,这一节课下来,大多数的同学都能掌握方法,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总是不按照讲的方法去思考,特别是后进生,你讲的全能听懂,做题多数不会,你引导这问他就会了,这就说明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把老师归纳的知识往心里记。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计算不准的现象特别严重。列式正确,计算错误的同学不止一两个。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给他们总结方法,也让他们养成总结规律方法的好习惯,并把计算的训练常抓不懈。

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篇9】

出示例题,钢铁厂去年产钢44万吨,今年产钢50万吨,(1)今年比去年多百分之几?(2)去年比今年少百分之几?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把例6与复习比较,集体讨论,找出两题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名回答。

相同点:数量关系相同,结构特征一样。

不同点:一个是有比多比少。另一题是被比量和标准量是已知的。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教师提出如下的问题:从线段图能否看出是哪个量同哪个量比?哪个量是标准量?哪个量是比较量?这样一步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加强学生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解答这类应用量的基本思路。

三、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归类整理,使理解程序化。根据以上的教学,学生对百分数的复合应用题有了较深的理解。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学习百分数复合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及解答方法,我出示了一个图表,让学生讨论后填出解答方法。

看结构特征 得出解答方法:

相差量/单位“1”量

四、注意学法指导,增强练习的针对性。我国老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教学过程是学生逻辑思维和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因此我教学新课后,注意了学生的学法指导。

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篇10】

分数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各种数量关系比较难分析、判断,选择一个合适的解答方法,通过我近年来的教学,对这部分知识有以下体会。

1、分数应用题的基础题型是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要抓住的就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单位1分率=对应量,包括分数除法应用题,仍然使用的是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进行分析解答,所以要把这个关系式吃透,从中总结出一找,二看,三判断的解答步骤。找:找单位1;看:看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判断: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在简单的分数乘法除法应用题中,反复使用这个解答步骤以达到熟练程度,对后面的较复杂分数应用题教学将有相当大的帮助。

2、教学到教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要抓住例题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难的两种题型加强训练,就是已知对应量、对应分率、求单位1和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这两种题型,对待前者要充分利用线段图的优势,让学生从意义上明白单位1对应分率=对应量,所以单位1=对应量对应分率。在训练中牢固掌握这种解题方式,会熟练寻找题中一个已知量也就是对应量的对应分率。对于后者,要加强转化训练,要熟练转化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变成甲是乙的1+(或-)几分之几,对这种转化加强训练后学生就能轻松地从多(少)几分之几的关键句中得出是几分之几的关键句,从而把较复杂应用题转变成前面所学过的简单应用题。

3、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1)画线段图进行分析。对于一些简单的分数应用题,教师要教会学生画线段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如果单位1对应的数量是已知的,就用乘法,找未知数量对应的分率;如果单位1对应的数量是未知的,就用方程或除法,找已知数量对应的分率。

(2)找等量关系进行分析。有许多的分数应用题,题目中都有一句关键分率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一句话翻译成一个等量关系,然后根据这一个等量关系,即可求出题目中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3)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分析。有部分分数应用题,可以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比,然后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解答。

总之,分数应用题的学习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我将其以上三点用了六句话进行总结了一下,做分数应用题时,先找单位1,再看知不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比1多则加,比1少则减。所以只要充分了解教材,了解知识结构中前后知识点的关系,这部分的教学会变得比较轻松。

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篇11】

在教学设计时,确定了:强化对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理解,着重培养学生画线段图分析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的教学思路。整个教学体现了以下几点。

1.重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教学中,在简单的复习铺垫后,马上进入新课。例题教学时充分的相信学生,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尽量让学生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和积极表达,力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等形式的开放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2.注重解题思路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

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解题思路的梳理。在分析例题时,先让学生根据资料得到显性和隐性的信息,然后借助线段图表示这些信息,接着让学生分析每一步算的是什么,最后再比较两种解法的不同点。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解题方法,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3.突出在应用中学应用题,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应用中学数学,不仅是一种理念,而应是我们实践中的不懈追求。本课中,通过解决心跳问题、奖牌数问题等,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在奖牌数问题这组练习题中,不仅有刚学的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还有简单的分数应用题和整数应用题穿插其中。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交叉练习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加深了对新旧知识的联系。

高中教师教学反思7篇


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物理的知识体系。教案有助于教师把控好讲课的节奏,今天的主题是“高中教师教学反思”请看我写的这篇文章,希望大家认真阅读以下仅供参考的信息!

高中教师教学反思【篇1】

1、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智力、兴趣性格、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差生,我尽量用难度适中的问题问他们,尽量让他们回答有把握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总会说“Verygood”“Excellent”“Wonderful”,如果回答错误我也会说“Thankyouallthesame.Itdoesn’tmatter.”这样他们会因为得到鼓励而信心大增,加强了参与意识,逐渐消除畏惧心理。而对优生,我则对他们提高要求,如单词小测的错误率不得超过20%,课后要多做提高题,增加阅读量等。

2、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刻板的学习,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适得其反让他们厌恶学习英语。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英语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锻炼了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在无形中发展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3、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先预习,找出语言点;课后整理总结笔记,并发现重难点。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至关紧要。在开学一周后我就让学生以不署名的方式给我的教学提意见,下课后我也经常深入学生中询问他们的听课效果,学习情况,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教师教学反思【篇2】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慰藉。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东风破》,《菊花台》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2.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其一,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

其三,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那么平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

其四,向别人学习的习惯:善于向别人学,甚至要会“偷”学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也要有的,现今的竞争,让我们不再有“铁饭碗”了,而从实际来说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其五,怀疑,好问的习惯。改编一个笑话,为什么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让你问的,让耳朵在后面好好听的。

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简单问题开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满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再逐步过渡到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难点上。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从而,提高成绩。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高中教师教学反思【篇3】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高中思想政治本身内容的“枯燥”,尤其针对政治学科在会考中遇到的学生不喜欢学的“尴尬”情况,就决定了在政治会考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

根据本人在政治课教学上的摸索,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逐渐摸索出了,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本地乡土资源,就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如果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乡土材料,学生就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而且还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第一、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政治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每节课的先导。成功的新课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前提。新课导入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就必须注重导入这一重要的环节。利用乡土资源导入新课,能从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的实际出发,这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所在。

由于乡土材料就发生在学生身边,这样学生就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尤其在搜集事先布置的材料的时候,他(她)们更是有一中主人公的感觉。例如,在讲经济生活《企业与劳动者》这一问题时,学生都事先进行了调查,并在课上进行了相互交流,而且以学生调查的素材导入新课。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刻意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入预备的包含一定情感的意境中,让学生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憾而产生共鸣,从而与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遥相呼应。为此。在新课程下,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问由境生,问随境异。

在这方面,我主要采用适时应用乡土课程资源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兴趣,产生迫切追寻问题,学习课文内容,探索问题答案的心理。运用乡土材料能使学生有亲近感,从而产生认同感。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经过学生的探究和内心的体验,才会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识。因此,在化解教学重点、难点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乡土材料,不断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分析方法深入认识事物,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优化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可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时,我们用了一个梨、一个苹果、一串香蕉,演绎了一个“买水果”的小品故事,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梨、苹果、香蕉与水果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梨、苹果、香蕉这些个体无论怎样特殊,都具有“水果”的共性,而作为共性的“水果”,也离不开“梨”、“苹果”、“香蕉”等个体。

这些乡土实物的运用,不仅加深了学生印象,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哲学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亲近自然、热爱乡土的朴素感情。在学习高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向管理要效益”时,我们准备了一个瓶子、一些大小不一的石头、一些细沙、一杯水。先用石头填充瓶子,不能再用石子填充时,还可用沙子填充,不能用沙子了,还可再倒水,不能再倒水时,还可以再充进其他气体……看似“满”了不能再装的容器,其容量的潜力原来如此惊人。形象的演示使学生明白:要提高管理效率,就要充分挖掘每位员工的潜力,让石头、砂子、水、空气都发挥最大的效用,这也有利于同学们形成“潜能无限”的观念,树立自信自强的人格。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优化学习方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也明确要求,政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政治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有一组研究数据显示不同方式对学习掌握知识的不同效果:讲课5%,阅读10%,视听20%,演示30%,小组讨论50%,实际操作75%,教会学生立即应用所学知识90%。这组数据表明,学生听课及阅读的效率是极其低下的,而讨论、实践和应用有利于理解和巩固知识,锻炼能力,需要突出实践应用。

这就需要转变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学习,可以借鉴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式。通过对政治课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有助于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我们要根据政治课教学的内容来选择探究的课题,让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

高中教师教学反思【篇4】

不少研究者提出:应增强中小学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实施反思性教学是有效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那么,教师究竟应反思些什么内容,如何反思才能起到促进专业发展的真正作用呢?教师应如何做才能将理论层面的“反思”付诸实践,切实转化为实际行动呢?围绕上述问题,本文从教学的基本程序出发就英语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及内容等问题做一探讨。

1、课前反思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一是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必须课前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深度和广度。

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

1.3制定计划。要教好,学好,首先要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教学。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有计划就不会打乱丈,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分配精力。有计划就有了目标责任制,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努力方向。教师不仅要制定教学计划,还要指导学生制定出一个“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长远目标,还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每节课或每一个小单元认知小目标,让学生不断受到目标的激励,积极主动地学习。

组织形式、反馈策略,学生的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学习策略。

教学效果预测、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2、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主要反思以下几方面:

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个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语言知识包括语言、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在课中应即时反思,该节课重点在那方面的教学,该教学目标是否落实到位。

说、读、写及交际等方面的会话能力的培养。

人生观。

高中教师教学反思【篇5】

从教十一年了,对自我所从事的语文教学,还确实没有比较系统得地做过反思。借着这个机会,我将这些年的语文教学的点滴,做一个梳理。我相信,这将对我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本事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地做出改变。我发此刻我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忽略了学生自我的感悟动手本事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

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构成和提高。

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表达本事,其中包括口头表达本事和书面表达本事。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本事会有怎样的提高呢

经过反思,我认为仅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本事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贴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所以,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本事,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资料和教学资料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很多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本事。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此刻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能够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我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此刻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本事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景,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5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当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教师要把课堂45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教师的本分,教师要对学生负责。

总之,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一样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高中教师教学反思【篇6】

在平日的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树立新的课程观。如果观念没有更新,新教材、新课程都只能是空谈,无非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的实施简单地被视为换一个大纲、换一套教材、调整一些课程内容。对生动活泼的课程内容进行肢解,使其成为不胜其烦的“知识点”的堆砌,把“Reading”当成讲解知识点的例子。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在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很多人崇尚“苦读”、“勤教”,不以人为本,“应试第一,分数至上”,把学生基本上看成是挣分的机器,对学生“乐学”的潜能几乎没有开发,英语教学过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观念与新课程的要求极不相适应

1、学生刚学英语时,学生对英语这门课充满好奇,喜欢学习、模仿,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学生产生了消极情感,没有兴趣,甚至厌学。

2、学过的单词,老师要求背出,学生总是借口作业太多,没时间背。

3、上过的新课,相应的配套练习,不自觉去独立完成,总希望老师和他们一起做。

4、教师面对一些整体学生进教学的态度误区,教师对学生学习英语要求过于严格,不能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

针对以上情况,我体会到,学生学习语言是因人而异的,有差别是正常的,不能以相同的模式来要求学生,另外,我认为关键还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

总之,要让学生明白,学英语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但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__平时的积累。

一、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体现这一理念,教师是否就应该退避三舍、让出讲坛有的教师不惜大量时间创设情景,让学生耗费大量精力,一味的体验和感悟新的语言点,尤其是观摩课,展示课活动中,只怕评委说自己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观念陈旧,于是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

课堂上,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知识的生动表现,是教师导学的重要依据。然而不少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很热闹,表面看上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教师以提问的方式“灌”,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反复。

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方式,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运用语言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感知,体验,实践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这在客观上保证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塑造和构建了学生主体,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兴趣的培养能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动机,而且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所以兴趣是激发学生进步,开拓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不可缺少的源泉。教师应对学生倾注爱心,注重在平时的教学中全面关心,爱护学生,多给学生以鼓励和帮助,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

其次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传授的指示只有通过学生的消化,吸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指示。并在运用的同时形成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各个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人们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

我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特别强调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有时课前3分钟用美妙的英文歌曲作前奏来迎接课的开始;有时用一些英语笑话、国外趣闻来拓展他们的眼界,也培养了师生间的情感。有时,课前五分钟有一两个学生Doduty或者Dailytalk,有三至五人Retell。每节课中都进行全班pairwork和groupwork,让每个学生有开口练的机会和人人参与的机会。课后小结三、四分钟,仍让全班学生参与学习讨论。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生生活动和师生活动,总结出本课的要点。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2.教师担当主导作用

英语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不看其是否讲授知识,而更应看是否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就如道格拉斯布朗所说的“guideandfa-cilitatinglearning,enablingthelearnertolearn,settingtheconditionforlearning.”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当好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出发,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引入,呈现、巩固等不同阶段中组织好学生活动。

3.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人际关系和谐。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旧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热爱学生,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而学生则对教师表现为尊重、信任、积极配合教学。教师对学生要有信心和耐心,尤其对学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善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高中教师教学反思【篇7】

1、备课环节中不能忽视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培养。新课标求叫要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要求,着重提高学生用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不过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表达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明确三维目标(语言知识目标,语言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参与教师为学生创设的虚拟情境,培养学生利用已经学到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解决生活实际的能力。

2、课堂教学中不能过度使用多媒体。不能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量使用图片,音乐,影像资料等等。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应该把握一个原则:即图片音乐等较强,较新的刺激设计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进行。

3、课堂教学语言要够清晰。不能说英语课必须用英语讲解一些简单的指令性语言用英语很好,遇到太难的能用汉语让学生更明白,就可以使用汉语为英语服务。

4、课堂教学要重视学法指导。学生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对其进行学法指导,授之以渔,这样才是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保持持久的学习动机,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四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把理论和实践想结合,还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能够使英语课堂教学更富有成效性,把教学与课改目标紧密结合,不断更新观念,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本文来源://www.wyp772.com/w/10500.html